35小说网 - 耽美小说 - 天行有常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64

分卷阅读64

    ,他和吕不韦也应当是合作关系,不能是他受控于人的情况。

说来可笑,吕不韦要掌控异人,必得让异人有欠于他,说得俗气点,就是他愿意用尽家财资助异人,不求回报。

对于异人这样接近于一穷二白的公孙来说,这本来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是天大的好事,但是畏吕不韦如蛇蝎的异人反而不愿意有这样的好处。

欠人容易,想要还,那就难了。

吕不韦能把家业扩大到现在的程度,自然不是蠢货,他也知晓异人心中的想法。

要是在异人被秦国重视起来之前,他还能试着掌控这个王孙,但是异人还算是个有本事的人,能和平原君相交,在惠文后面前也不怯场,这种人不好掌控,勉强成事对双方都不好。

吕不韦那边下定了主意,之后又来拜访了异人几次,期间变化异人自然能感受到,因此二人关系更是日渐亲密起来。

从一开始就确定二人的关系是合作者,接近君臣,总比恩主和受惠者这样的关系来得要保险。

等到混熟了以后,吕不韦要扶持异人,自然要表现出他的能量来,但是最近异人没有出什么风头,暂时还显不出吕不韦的金钱攻势有多厉害。

新年来临,吕不韦派家仆给异人送了礼物,算是庆祝。

他并非赵国人,只是来邯郸做生意,异人更是秦国质子,赵国的新年氛围,他们实在没感受到多少,不过赵国发生的事儿,倒是能作为他们的谈资。

虽然长安君入齐为质,但是齐赵的关系还算不错,于是齐王就遣使访赵了,不是什么大事,只是礼节性的访问。

赵太后在齐国使者面前发表了一番“岁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的讲话,儒家的人纷纷盛赞老太太仁德——当然,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孟子那一派的徒子徒孙,荀子那边的人不作置喙,最迂腐守礼的儒门弟子表示“庶民安得与王同论”,不符礼制——齐国使者虽然面上称是,但是心底指不定怎么怒得慌呢。

想想也是,一次礼节性的访问老太太也能搞出这一番事来,真的是很棒棒哦。

来自后世的异人:老太太说得还是挺有道理的啊!不过干嘛非得选这么个时候?踩着齐国的脸面说这段话,莫不是故意的吧?

吕不韦:公孙你既然说了这番话……我们来搞事情吧!

作者有话要说:  赵威后说的那段话记载于战国策,老太太说话还是有道理的,但是齐国礼貌性地访问,她这样说,感觉很打脸啊!后面还说某某很贤德,还活着吗,某某很坏,齐王有没有不再重用而是弄死他了呢?现在看看有点在怼齐王的感觉Orz

对了,一直到第三卷才想到要说哈哈哈。每一卷的主角都不是一个人,这是分别属于九个不同的人的故事,就是篇幅短了点,形式类似于快穿。

第44章来人

战国时代,各国之间关系复杂,或许几年前还是死敌,如今却能亲如兄弟。

齐赵两国如今的关系还不错,要不然,齐王也不会专门派人访赵,专门探问赵王和惠文后。

所以惠文后闹出了这样一件事后,齐使颇为恼怒,也不知他回齐国禀报的时候是否会添油加醋。

这件事在赵国成了热点,一时之间,似乎所有人都在谈论这些事,有赞叹的,也有不屑的。

吕不韦和异人觉得这个事件或许能成为异人再一次扬名的契机,于是开始默默策划。

很快,在吕不韦的财力攻势下,不同人物对惠文后此事的评价就被传扬了出去,异人也名列其中。

总的来说,时人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表示太后治国有方,关心民间疾苦,大力支持不解释;另一边表示庶民不能与士同,更何况与君王相提并论,太后脑子莫不是病过头了吧?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人都是公卿大臣,能被听到自己的意见的基本上就没有普通人。

理当最支持惠文后的普通黎庶就算发表了意见也没什么用,议事是只属于贵族公卿的权力。

作为一个秦国人,对于这件赵齐两国的事,异人发表的意见是虽然秦国和赵国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好,但是不得不说惠文后的说法真的是好有道理哦!

当然,那只是简化版的说法,因为异人把惠文后的每一句话都分析了一遍,所以最后传出去的具体的说法,是异人把后世归纳的什么民本、西汉初期的黄老执政的无为思想以及法家的依法办事思想都杂糅过的,经过吕不韦请人润色,最终成就了一篇文章。

文章的文体是散文,正是这个时期的流行,基本上是一个论点就加一个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作为论据。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但是有几家特别显眼,异人用的就是这几家显学的理论,偏偏还能把它们能联系在一起,真的是刷足了存在感。

于是异人出名以后,第一个来见他的,不是封君公卿这种政界大人物,而是文坛大拿——荀况。

荀况,就是荀子,时人尊称为荀卿,儒家代表人物,但是教出来的著名弟子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虽然这个时候,李斯和韩非都还没成名,但是荀子因为对儒家之外的学说——其实说的就是法家——有所倾向,在内部颇为受人诟病。

之前荀子入秦,对秦政、秦法大加赞赏,换而言之,就是觉得关东六国有所不足。

然而关东六国的人再怎么气恼,也不能改变一个事实——荀子说的不仅有道理,而且有证据支持。

而来自后世的异人,所宣扬的儒家思想颇有点儒皮法骨的味道,和现今的荀子推崇的一些观念颇为吻合。

荀况之前在齐国主持稷下学宫,三任祭酒,职务相当于后世的校长,之后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齐国。

在离开齐国之后,他入过秦,对秦政大加赞扬,可是美中不足的是秦国推崇的是法家,和荀子坚持的儒家不是一路人,因此他最后还是离开了秦国。

秦国之外,便是赵国。

赵国是荀况的家乡,他的祖先是晋国公卿,当年他的家族也是与三家——即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并称的大贵族之一,只可惜在斗争中落败,因为家族的领地与当年的赵氏相冲突,因此到荀况这一辈,他已经是赵国人了。

当年的孔子周游列国,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鲁国,因此荀子返赵,也有这么个意思在。

异人和吕不韦无师自通了后世的炒作方法,通过几位众所周知的大人物的论战,在一直保持事件的热度的同时,还把它炒得更加热门。

异人作为吕不韦的支持对象,被他暗桀桀地放到了论战人物之中,因为观点新奇新颖,也确实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

但是无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