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小说网 - 言情小说 - 重生九零年代末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08

分卷阅读208

    要不然在荠荠菜里拌上两个鸡蛋,散好调料,掺好面粉,和成稀稠适度的面糊。拿勺子舀上一勺,浇在抹了油的鏊子aozi,一种中间凸的圆形铁制厨具)上,等凝固成形巧手的主妇快速翻面。正反面都烤成金黄色,就可以吃下肚了。

一边挖荠荠菜,安乐一边跟少年讲述年少时候的趣事。原野里时不时传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正文第两百零八章征地

送走第五波玩耍的同学之后,安仁有些不胜其扰。托人订了火车票,赶在大年初七就离开了家。随安仁离开的还有安晴这个小祸害。

安仁离家打的是安心备考的幌子。只是,安乐看他那副急匆匆的样子——不知急的是学业还是女朋友。

但愿哥哥能分清轻重缓急。真的明白书签上持之以恒,这四个字的道理。

家里少了一个人自然冷清不少,不过能够送走安晴这个小麻烦,安母也是谢天谢地了。

在安父的眼里,自家侄女自然是千好万好。可依安母的判断,安晴这孩子未免娇气了些。

不说旁的七八岁的孩子都知道,吃完饭要收拾碗筷。安晴向来是哪里吃哪里扔,回回都要人跟在后面收拾。

嗑瓜子垃圾桶就在旁边,还能扔得满地都是。吃完拍拍手就走了,也不知道把自己的垃圾收拾一下。安母每天都跟在屁股后头收拾也烦的很。

最让安母不能接受的是,十几岁的大姑娘了,连自己的内衣都不会洗。

想起安晴让她帮忙洗内衣的事,安母就堵得慌。从安乐十岁以后,她就再没洗过别人的内衣。连老大一个半大小子,都是自己洗自己的。

总之,经过这次的相处,安母再不会让安晴在自家住了。

年初八村支书就领着人上了安家,为的自然是耕地征收的事。

杨庄有安杨刘三大姓,村支书就是刘家那边的。陪着来的是大爷爷家的卫德叔。

这回说是告知其实是摸底。正式征收之前,总要先看看底下人的态度。哪些是刺头,哪些好做工作,心里要有个谱。

征地款主要是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三大项构成。按照安乐上辈子的记忆,最后合下来一亩地也就是接近三万块的补偿。

农村耕地征收看起来条条款款写的清清楚楚,其实细算起来就是一笔糊涂账。

因为征地补偿的标准是基于耕地被征收前三年的平均年产值来定的。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就可以玩出不少花样。

最简单的就是圈而不建,先把地占了。上好的耕地荒废几年,年产值自然一年不如一年。上田变中田,中田变下田,到时候给什么标准就看人家的心情了。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为了多弄几个补偿,农民也有不少歪主意。

前世村里就有人把筷子粗细的杨树苗种的密密麻麻,上报的时候还一口咬定这是五年的树,就是长的瘦弱。打的什么主意,明眼人都知道。

再者,一旦要征地了,就有人开始打井。巴掌大的地方恨不得打成马蜂窝,管它合不合理,有没有水,是井你就得给补偿。

这还只是补偿款部分的,要是扩展一下,里面的事就更多的说不清。什么工地材料只能找本地人供应,什么工人只能从本村找,一个征地里面不知道要牵扯多少利益。

安父不是手腕灵活的人,安乐也不打算让自家掺和进去。该得的补偿拿到手,乐得一家人逍遥自在。

“地收了也好。一年赚不了几个钱倒是忙的脚打后脑勺。”等人走了,安母幽幽的说了一句。

春种秋收简简单单四个字,她要在里面搭多少汗水。农忙季哪个人不累的瘦一圈,盼的不就是个好收成。天景不好愁庄稼收成差,天景好庄稼大丰收还是愁,愁谷贱伤农。一年到头,心里就没有轻松的时候。

“收就收吧,反正我们也不靠种地过日子。”拍去安父肩头的浮灰,安母冲他笑笑。

“是呀,收了地有钱也挺好。”话音落地,安父连着吐出两个烟圈。

农民农民,不务农还叫什么农民。

安父这样县里的工人,多数都是半工半农。平日里在厂里做事,农忙时节就回家帮着打理几天田地。地里的粮食管着一家老小的口粮,兜里的工资存着预备家里的大事。

家里的几亩田地不仅是口粮,还是这群人的底气。不管情况多么糟,至少不会饿着一家老小。

征地的消息正式传开之后,村里就热闹起来。不管年老的,年轻的都找了相熟的人讨论起来。

那些种了一辈子地的人,知道这件事后,心里是疑虑重重。收了地,以后一家老小吃什么花什么。

那些年轻人则憧憬着即将到手的补偿款,几万块呀,一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手里有了钱,什么样的日子不能过,非要种地。

看着那些讨论的热火朝天的人,安乐无声的叹息了一声。这世界马上就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正站在转变的节点上而不自知。

每到风云变幻的时候,有人可以抓住机会成就一番霸业,可更多的人是不能适应这种转变而被扔进历史的旧纸堆。

外面那些兴奋地手舞足蹈的人,的确凭着这些补偿款过了几天快活日子。几万块的夏利开着,村头巷尾聚在一处打牌搓麻将,日子多惬意。

可这样的日子又持续了多久呢,不到两年就坐吃山空了。那些堵住了村里道路的小轿车,只能落寞的停在那里落灰。它们的主人已经没有钱供得起那些油耗了。

前世自家的补偿款不也是一点点消耗掉的。还饥荒用了一些,父母看病用了一些,剩下的一点不剩全被存进银行吃利息。几年后那点钱就是做个平房都不够材料钱。

父亲觉得过于冒险的卫兵叔,却抓住机会贷款组了个小型车队,四处帮着拉河沙,短短几年起了一栋楼房。

老天早就将机会平等的放在了众人眼前,结果如何只取决于个人怎么选择罢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父母求稳的个性早已成型,不是安乐三言两语就可以改变的。所以,就算一早就知道这回征地是个巨大的机会,她也从没想过推动父母在里面赚上一笔。

个性使然,硬推也不会有结果。自己要不是有重生这个契机,加上成绩攀升的自信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