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小说网 - 耽美小说 - 天行有常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14

分卷阅读114

    好意思,不是所有的亲戚我都会认的。

刘秀自己这一支的直系亲属都没封完呢,哪有那么多的宗室之位给那些西汉皇朝的远亲啊?

当然了,主要是长沙定王这一支比较受排挤,当初的日子不好过。

要是刘发受宠,他的子孙后代哪里还会留在长沙吃沙子嘛!

光武帝刘秀的心理或许是这样的: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

于是乎,东汉皇室选择性地认了一些西汉的宗室诸侯王,而且一般都是西汉早期的天子的后代,像是同为景帝之子的鲁恭王刘余的后代。

值得一提的是,刘焉就是被东汉皇室认可的西汉诸侯王的后人,他的直系祖先就是鲁恭王刘余。

说来也是稀奇,刘焉与其子刘璋,荆州的刘表,他们都是鲁王刘余之后。

而没有被光武帝刘秀认可的西汉宗室,那到了东汉,他们就是普通的平民百姓了。

当然了,刘备的身世还有另外的说法。

因为根据考证,如果按照三国志里给刘备排出来的祖先算他的辈分的话,刘备应当和汉献帝差了五辈,根本就不可能有所谓的“刘皇叔”这样的称呼。

于是乎,另外一种说法出现了,刘备的祖先应当是临邑侯——光武帝的次兄刘仲的嗣子是北海靖王刘兴,而临邑侯就是刘兴的次子——刘仲至刘备为七代,光武帝至献帝为八代,这样一看,刘备不仅可以算是宗室,还正好是所谓“皇叔”。

对于刘备的身世,刘辩知道的不甚清楚。

毕竟他当阿飘的那些年,是跟在曹cao、献帝身边的,也没空去看刘备他们家的情况,更何况,刘辩出生之前,刘备就已经在了,这让他怎么查询人家的身世?

当然了,重点关注了刘备以后,刘辩就想着要怎么利用刘备收买人心的特长给朝廷加分了。

至于董卓,呵呵,三国时代很大一部分的群英都荟萃在此地,董卓要是能逃出生天,刘辩就把自己的名字倒过来写!

轰轰烈烈的董卓谋逆事件,以一群武将吊打董卓,之后很大一部分人加官进爵告终。

凉州和并州的许多官吏都换人了,刘辩大手一挥,两州数郡的太守、县令像是不要钱一样被发出去,由于那些名人都是在刘辩的前世证明过自己的实力的,刘辩也不担心他们会搞砸。

其中,刘备同学,就凭借着自己和二弟三弟的战斗力加成,集三人功劳于一身,混到了一个太守的职位。

而且刘备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是老刘家的人的样子太诚恳了,刘辩答应刘备回去就让人查访他的支系,也算变相给他预定了一个宗室的身份,找刘备麻烦的人也不算多。

如果刘备努力工作,治下当会升平,而百姓们感念的除了刘备以外,那自然就是慧眼识英的刘辩了。

对于其他人的任命同样如此,比如说吕布,刘辩就不会勉强他做一个文官,而是给了一个武将的职务,并且还计算军功给他封了关内侯,丁原这种文武皆可,也善待百姓的,刘辩又将他调回去,不过是调到了凉州,让他当一个刺史。

不管怎么说,除掉了董卓,少了一个心腹之患,那就是大喜事,在此以后,仿佛天下都安定了许多。

刘辩一边大肆宣传羌人、鲜卑等外族人对大汉的攻伐,还极力鼓动有志青年去参与抵抗外族,仿佛大汉已经回到了当初西汉时代和匈奴撕得天昏地暗的时候。

极力宣扬外族危机,当然是为了弱化内部矛盾。

在原本的“黄巾余孽”都因为抗击外族有功而受封,并且加冠进爵以后,人们对保家卫国都燃起了难言的热情。

大汉内部的不稳,在刘辩学习秦始皇巡游天下,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命官府进行处理以后,就已经好了许多了。

更不用说,三国时代一批著名的天才谋士、治国能手,在茁壮成长,就等刘辩这个皇帝把他们收入囊中了。

刘辩:朕的文臣武将能组成一片星辰大海!

作者有话要说:  话说三国时代的男神真的好多哦!真是想都想不完呢233333

把其他的人留给阿辩,蠢作者抱着奉孝和文若睡觉觉去了233333下一章就是番外啦~

第78章番外:圣祖

天圣十六年,西京长安。

自从天圣元年,天子派中常侍重修长安宫殿以后,长安又开始被启用了。

天子心血来潮,定了个规矩,五年居雒阳,五年居长安。

汉室以五为尊,没见到就连铸钱后来都统一用的五铢吗?

天圣六年的时候,天子带着文臣武将移驾长安,自从大汉由武帝这一支变成光武帝那一支以后,长安人多久没体会过居于帝京所在的滋味儿了?

所以天圣十一年,天子移驾回雒阳的时候,长安百姓哭得那叫一个伤心,那叫一个不舍啊!

更可恶的是,雒阳人生怕天子一个想不开,就把帝都永远地定在长安了,自从天子移回雒阳之后,长安人没少听说雒阳那边有弄什么请愿,求天子不要再变换居所了。

长安人:好生气哦,可是还要保持微笑!

事实证明,雒阳人失败了,天圣十六年,天子还是移驾来长安了!

长安百姓们欢呼雀跃,翘首以盼天子的驾临。

在天子移驾长安之前,已经有军士先行。

天子近来加快了对北方胡族用兵的步伐,因军功而加官进爵者不计其数,无数豪杰因为表现出色而改变了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加上南方的商人从大汉之南得来的新粮种,播种以后,就连粮食的产量也大幅增加,大汉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无数人称赞天子无愧于其年号,真乃天生圣人。

对于民间这种赞誉,刘辩当然是毫不客气地笑纳了。

他人还在路上,早先遣去长安的荀彧便报消息与他,道是鲜卑、羌人皆遣使过来,说慕上国繁华,情愿归顺,又遣了质子来,一来宽大汉的心,二来则是想入太学,学汉学、汉制。

刘辩冷笑了两声,顾谓左右:“如今打怕了,又说要归顺大汉。到时候大汉白花了那么多的银钱米粮,又养出几匹白眼狼来。”

于是便把奏疏丢到一边,连批复也不批,左右他的回答已经让人传去了长安,荀彧也当知道该如何处事。

刘辩慢悠悠地到了长安,安顿下来以后,又命诸侯入朝。

这时候的诸侯王权威早已不似西汉时期,便是连东汉早些时候的诸侯王都比不得,不少诸侯都寒酸得很。

先帝孝灵皇帝卖官鬻爵,未尝不是因为当初在藩国的时候受穷受怕了。

宗室诸王里,除了少数几位封地富庶、近年来只被黄巾之乱扫到风尾的,唯有天子的弟弟渤海王